随着全球领导人将于今年11月齐聚巴西参加COP30气候大会,一个由国际气候政策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布最新分析指出,碳补偿机制正日益成为实现《巴黎协定》温控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。
该研究团队在《自然》期刊发表论文指出,政策制定者亟需依据科学证据调整政策,逐步淘汰政府主导的碳定价体系中的排放量抵消措施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安德鲁·麦金托什教授与唐·巴特勒教授等作者在文中强调,当前碳信用体系的运作方式可能正在阻碍实质性的减排进展。
“实现《巴黎协定》设定的温控目标要求我们迅速且大规模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。然而,那些声称能够减少或消除排放的项目所产生的可交易碳信用,实际上正在拖累这一进程,”麦金托什教授表示。
“排放抵消措施分散了我们对终结化石燃料使用的注意力。当各国政府允许低质量的信用额度进入碳定价机制时,不仅损害了碳定价本应带来的环境效益,还实际上将本应属于公共财政的收入转移给了私人信用销售方。”
目前,全球约有27%的碳排放被纳入碳定价体系,但仅有3.2%的排放面临高于每吨92澳元的碳价——这一价格被研究认为是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°C以内所需的最低水平。
据麦金托什教授分析,澳大利亚的碳定价机制——“安全阀机制”——正因可信度存疑的澳大利亚碳信用单位而出现扭曲。“这些低诚信度的信用主要来自人为恢复、避免毁林和垃圾填埋项目,它们压低了碳价,使其自2022年中以来始终在26至43澳元间徘徊。”
这一价格水平仅约为实现《巴黎协定》2°C温控目标所需价格的三分之一。
“自2016年《保障机制》实施以来,受该机制监管的设施排放量基本未见下降,碳价过低是部分原因所在。”
研究作者建议政策制定者采取以下措施:逐步取消碳定价机制中的排放抵消选项,设立逐年收紧的排放上限,并要求未能履行减排义务的企业向政府支付相应费用。
他们同时强调,企业应当将重点放在自身排放的实质性削减上,而非过度依赖补偿机制。
该研究的合著者、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翰·罗克斯特伦教授指出,在全球几乎已耗尽1.5°C温控目标剩余碳预算的当下,碳补偿“几乎不再有存在空间”。
“当今世界需要同步推进两大任务:加速淘汰化石燃料与加大对自然的投资力度,这两者必须齐头并进,而非择一而行,”他强调道。